發(fā)布文號:
各有關單位:
“十一五”期間,依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06-2020年)》、《國家“十一五”科學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和《863計劃“十一五”發(fā)展綱要》,按照“增加儲量、高效開發(fā)、綜合防治、改善環(huán)境”的原則,重點突破一批關鍵技術,搶占技術制高點,通過綜合集成和應用示范,提高解決資源環(huán)境瓶頸問題的技術能力。
“十一五”863計劃資源環(huán)境技術領域戰(zhàn)略目標是:研究大幅度增加資源儲備技術,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研究區(qū)域性環(huán)境污染綜合防治技術,逐步形成與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資源環(huán)境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為保證社會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建立資源節(jié)約型和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圍繞“十一五”863計劃資源環(huán)境技術領域戰(zhàn)略目標,863計劃資源環(huán)境技術領域在項目和專題兩個層次進行全面部署。項目分為重大項目和重點項目。重大項目以重大產品開發(fā)和重大技術體系建設為目標,重點項目以突破核心技術、開發(fā)單項戰(zhàn)略產品原型或解決中試中的重要工藝問題為目標。項目遵循“成熟一個、啟動一個,成熟一批、啟動一批”的原則,分次分批啟動。
本領域2006年啟動了“選冶過程測控關鍵技術與設備”、“先進測井技術與裝備”、“機動車污染控制技術研究”共3個重點項目,安排國撥經費8384萬元,立項課題18個。
此次發(fā)布的是本領域2007年度重點項目申請指南,包括:“大深度多功能電磁探測技術與系統集成”、“金屬礦地震勘探關鍵技術與裝備”、“2000m地質巖心鉆探關鍵技術與裝備”、“生物冶金關鍵技術研究”和“油藏綜合地球物理技術”5個重點項目。擬安排國撥經費7000萬元。
一、申請資格與要求
重點項目申請必須針對項目整體任務,針對部分研究內容的申請將視為無效申請。
重點項目聯合申請單位不能超過10家,由申請單位自行組合形成項目申請團隊(同一個課題組只能參加一個申請團隊),并提出項目牽頭單位和項目召集人,由項目牽頭單位具體負責項目申請。
項目申請要提出項目分解(包括任務分解及經費分解)方案,并提出項目課題安排及承擔單位建議(本項目擬分解的課題最多不超過10個)。重點項目課題由法人單位承擔,法人課題責任人(課題依托單位)必須指定一名自然人擔任項目申請負責人。申請負責人年齡要求在55歲以下(1951年4月14日(含)以后)。
課題申請采取網上集中申報。申報通過“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申報中心”進行,網址為program.most.gov.cn,有關申請的程序要求和注意事項詳見《“十一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863計劃)申請指南》。課題申請受理的截止日期為2007年7月4日24時。
二、咨詢方式
如果在申請過程中,對項目申請指南和申請程序及要求有任何疑問,請與我們聯系,聯系人及聯系電話如下:
聯系人: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 柯兵、裴志永
聯系電話:010-58884861,58884868
附件一: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863計劃)資源環(huán)境技術領域“大深度多功能電磁探測技術與系統集成”
重點項目申請指南
一、指南說明
針對我國電磁法勘查技術在探測深度、抗干擾能力和測量精度方面落后于發(fā)達國家的現狀,項目以產品為導向,重點開發(fā)探測深度在1000米以上、高精度、多功能的電磁法探測儀器及相應的處理解釋技術,形成適合我國金屬礦資源特點的大深度精細探測的電磁法技術系統,提高我國深部資源勘查技術水平,滿足復雜條件下深部資源勘查的迫切需求。
此次發(fā)布的是本領域“大深度多功能電磁探測技術與系統集成”重點項目申請指南。
二、指南內容
1. 項目名稱
大深度多功能電磁探測技術與系統集成
2. 項目總體目標
研發(fā)以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CSAMT)測深為主、可開展天然場大地電磁(AMT、MT)及人工場激電(IP、SIP)測深的大功率高精度地面電磁法勘查技術集成系統,建立一套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探測深度達1000米以上的高分辨多功能電磁法探測技術系統,為提升我國礦產資源勘查的“效率、效果、效益”提供技術保障。
3. 項目主要研究內容
研制大功率多功能智能化的電磁發(fā)射機與分布式同步寬帶接收機及高溫超導磁場傳感器,形成以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CSAMT)測深為主、可進行大地電磁(AMT、MT)、激發(fā)極化(IP 、SIP)分布式探測的地球物理電磁法集成系統。開展抗干擾的數據處理與復雜條件(地形、地質)下二維和三維大地電磁測深、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正反演技術研究,人工場源激發(fā)下的譜激電正反演技術研究,通過集成形成一套與大功率多功能電磁探測儀器系統相配套的數據處理與正反演解釋軟件系統。
4、項目主要考核指標
硬件系統:不低于50KW的大功率智能化多功能發(fā)射系統;由50部子機組成的分布式寬帶數據采集系統,并采用遙測技術,實現子機的控制和數據傳輸;大動態(tài)范圍(優(yōu)于100dB)、寬頻帶(0~30kHz)高溫超導磁場傳感器。
軟件系統:提交多功能電磁法數據處理與二維、三維正反演解釋軟件系統一套;運行環(huán)境為WINDOWS2000/XP;無需第三方軟件支持;實現輸入輸出數據與模型的可視化。軟件開發(fā)符合國家有關標準。
專利:獲得3-5項發(fā)明專利和軟件著作版權。
5、項目經費來源及構成
項目預算總經費1600萬元,其中國撥經費1300萬元,自籌或配套300萬元。
6、項目支持年限:4年
三、注意事項
1.重點項目申請必須針對項目整體任務,針對部分研究內容的申請將視為無效申請。本項目擬設1個課題。
2.項目申請團隊的條件和要求
(a)項目牽頭單位應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注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事業(yè)單位;要求科研院所與有一定實力和技術力量的相關企業(yè)聯合申請。
(b)本項目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
(c)申請項目的研究單位應具有良好的前期研發(fā)基礎,并具有相應的研發(fā)條件和技術人才;若有企業(yè)參與,與企業(yè)簽訂有知識產權協議或成果轉讓協議。
3.申請負責人應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系本領域學術或工程研究的帶頭人,具有該技術領域的研發(fā)背景和資歷。
4.項目牽頭單位與聯合申請單位的關系
多家單位共同申請時,以合作方式落實課題任務,形成有效的合作機制,項目牽頭單位與聯合申請單位之間須具有任務分工。項目牽頭單位負責項目的總體組織協調,督促檢查項目實施情況,負責項目經費的管理與監(jiān)督檢查,協調處理項目執(zhí)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確保項目總體目標的實現。聯合申請單位對項目牽頭單位負責,接受項目牽頭單位的總體指導和計劃安排。項目牽頭單位與聯合申請單位應簽訂研究開發(fā)合作與知識產權分享等相關協議。
附件二: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863計劃)資源環(huán)境技術領域“金屬礦地震勘探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項目申請指南
一、指南說明
金屬礦地震勘探是實現大深度、高精度資源勘查的主要手段之一。我國在金屬礦地震勘探儀器裝備和處理解釋技術方面與國外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深部礦產探查的效率和效果。項目以產品為導向,重點研發(fā)適應金屬礦山復雜地形、地質條件的分布式地震儀器裝備及配套的數據處理、解釋技術。提高我國深部資源勘查技術水平,滿足大深度資源勘查的迫切需求。
此次發(fā)布的是本領域“金屬礦地震勘探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項目申請指南。
二、指南內容
1.項目名稱
金屬礦地震勘探關鍵技術與裝備
2.項目總體目標
針對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用于金屬礦地震勘探儀器裝備的現狀,自主研發(fā)適用于復雜地形分布式無纜金屬礦地震儀及可組合的隨機可控震源系統;開展復雜地質條件下的地震波場特征及金屬礦地震數據處理、解釋關鍵技術研究,建立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大深度金屬礦地震探測技術系統,為我國深部礦產勘查提供技術保障。
3.項目主要研究內容
研發(fā)山地分布式無纜地震儀及相配套的數據回收單元;研制可組合隨機可控震源;開發(fā)金屬礦地震數據處理、解釋關鍵技術,并進行系統集成;開展地震觀測技術及系統性能檢驗、試驗和應用研究。
4.項目主要考核指標
硬件系統:不低于500道能力的分布式無纜地震儀(地震儀數=500道/單臺地震儀采集道數),至少3臺(套)相應的數據回收單元及配套的數據傳輸軟件。隨機編碼可控震源單個震源最大工作應力不小于10000N,支持多震源相控組合工作方式,并具備快捷組裝、拆卸功能。整個系統要通過野外試驗,達到實用化水平。
軟件系統:提交包括金屬礦地震數據處理關鍵技術的軟件集成系統,并與研發(fā)的硬件系統相配套;支持常用地震數據格式;運行環(huán)境為WINDOWS2000/XP;無需第三方軟件支持;軟件開發(fā)符合國家有關標準。
專利:獲得3-5項發(fā)明專利和軟件著作版權。
5、項目經費來源及構成
項目預算總經費1200萬元,其中國撥經費1000萬元,自籌或配套200萬元。
6、項目支持年限:4年
三、注意事項
1.重點項目申請必須針對項目整體任務,針對部分研究內容的申請將視為無效申請。本項目擬設1個課題實施。
2.項目申請團隊的條件和要求
(a)項目牽頭單位應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注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事業(yè)單位;項目要求科研院所與有一定實力和技術力量的相關企業(yè)聯合申請。
(b)申請項目的研究單位應具有良好的前期研發(fā)基礎,并具有相應的研發(fā)條件和技術人才,并簽訂有知識產權協議或成果轉讓協議。
3.申請負責人應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系本領域學術或工程研究的帶頭人,具有該技術領域的研發(fā)背景和資歷。
4.項目牽頭單位與聯合申請單位的關系
多家單位共同申請時,以合作方式落實課題任務,形成有效的合作機制,項目牽頭單位與聯合申請單位之間須具有任務分工。項目牽頭單位負責項目的總體組織協調,督促檢查項目實施情況,負責項目經費的管理與監(jiān)督檢查,協調處理項目執(zhí)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確保項目總體目標的實現。聯合申請單位對項目牽頭單位負責,接受項目牽頭單位的總體指導和計劃安排。項目牽頭單位與聯合申請單位應簽訂研究開發(fā)合作與知識產權分享等相關協議。
附件三: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863計劃)資源環(huán)境技術領域“2000m地質巖心鉆探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項目申請指南
一、指南說明
針對我國地質巖心鉆探工藝與裝備落后、鉆探效率低,工人勞動強度大,難以滿足深部礦產勘查需求的現狀,項目以產品為導向,通過產學研聯合攻關,開發(fā)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2000m深孔巖心鉆探裝備和鉆進工藝方法,實現巖心鉆探技術的重大突破。提升我國地質鉆探技術水平,滿足日益增長的資源勘探需求。
此次發(fā)布的是本領域“2000m地質巖心鉆探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項目申請指南。
二、指南內容
1.項目名稱
2000m地質巖心鉆探關鍵技術與裝備
2、項目總體目標
研發(fā)優(yōu)質高效的深孔鉆進工藝方法以及2000m全液壓巖心鉆機及配套設備,解決我國深部礦產勘查中的關鍵鉆探技術問題,形成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的大深度巖心鉆探技術體系??s小我國巖心鉆探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實現我國巖心鉆探技術的跨越式發(fā)展。
3.項目主要研究內容
研制2000m全液壓巖心鉆機及配套的關鍵設備;研發(fā)優(yōu)質高效深孔鉆進工藝技術及關鍵器具;2000m深孔巖心鉆探技術的配套集成。
4.項目主要考核指標
鉆機的鉆進深度不小于2000m,終孔口徑為76mm(N規(guī)格);關鍵配套設備一鉆探參數監(jiān)測系統、泥漿泵等應滿足2000m深孔鉆進要求; NWL系列繩索取心鉆具系統(繩索取心液動錘鉆具、不提鉆換鉆頭鉆具和繩索取心鉆桿)適用鉆孔深度≥ 2000m;同等鉆進條件下鉆進效率提高30%以上;鉆機及配套工藝器具達到實用化程度,部分具有國際競爭力。
專利:獲得2-3項實用新型專利或發(fā)明專利。
5、項目經費來源及構成
項目預算總經費1000萬元,其中國撥經費700萬元,自籌或配套300萬元。
6、項目支持年限:4年
三、注意事項
1.重點項目申請必須針對項目整體任務,針對部分研究內容的申請將視為無效申請。本項目擬設1個課題。
2.項目申請團隊的條件和要求
(1)項目牽頭單位應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注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事業(yè)單位;項目要求科研院所與有一定實力和技術力量的相關企業(yè)聯合申請。
(2)本項目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
(3)申請項目的研究單位應具有良好的前期研發(fā)基礎,并具有相應的研發(fā)條件和技術人才,簽訂有知識產權協議或成果轉讓協議。
3.申請負責人應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系本領域學術或工程研究的帶頭人,具有該技術領域的研發(fā)背景和資歷。
4.項目牽頭單位與聯合申請單位的關系
多家單位共同申請時,以合作方式落實課題任務,形成有效的合作機制,項目牽頭單位與聯合申請單位之間須具有任務分工。項目牽頭單位負責項目的總體組織協調,督促檢查項目實施情況,負責項目經費的管理與監(jiān)督檢查,協調處理項目執(zhí)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確保項目總體目標的實現。聯合申請單位對項目牽頭單位負責,接受項目牽頭單位的總體指導和計劃安排。項目牽頭單位與聯合申請單位應簽訂研究開發(fā)合作與知識產權分享等相關協議。
附件四: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863計劃)資源環(huán)境技術領域“生物冶金關鍵技術研究”重點項目申請指南
一、指南說明
我國銅、鎳等有色金屬礦產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生物冶金技術是降低邊界品位,擴大可利用資源總量的重要途徑。我國生物冶金技術及裝備起步晚、規(guī)模小,與國外有較大差距。本項目針對銅、鎳等復雜低品位資源利用程度與效率低等問題,在現有生物冶金技術研究工作基礎上,選擇有代表性的次生硫化銅礦、原生黃銅礦和低品位鎳鈷硫化礦資源,重點開展專屬菌種的選育與調控技術,次生硫化銅礦生物選擇性浸出工程技術,原生硫化銅礦表外礦生物堆浸工程技術,鎳鈷復雜礦生物浸出以及低濃度復雜浸出液分離提取技術裝備和難處理金精礦大型生物預氧化反應器的設計與制造等研究。形成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冶金技術,為提高低品位復雜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增加可利用礦石儲量提供技術支撐。
此次發(fā)布的是本領域“生物冶金關鍵技術研究”重點項目申請指南。
二、指南內容
1.項目名稱
生物冶金關鍵技術研究
2.項目總體目標
針對我國礦產資源品位低、共伴生礦床多、多集中在西部邊遠地區(qū)的特點,選擇銅鎳鈷等對國民經濟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的有色金屬為突破口,開發(fā)生物冶金關鍵技術,并在已有工業(yè)基礎上形成次生/原生硫化銅礦生物堆浸技術示范工程;形成低品位復雜硫化鎳鈷礦生物浸出技術;形成貧雜生物浸出液的分離提取技術和大型裝備;研制出高效生物浸礦反應器;逐步發(fā)展我國生物冶金技術體系,擴大礦產資源利用范圍,緩解目前有色金屬資源短缺現狀。
3.項目主要研究內容
(1) 低品位次生硫化銅礦選擇性浸出與酸鐵平衡工程技術
研究黃鐵礦與次生硫化銅礦在生物浸出過程中的溶解行為差異,選育專屬浸礦菌,調控堆浸過程中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與專屬浸礦菌的生長,實現次生硫化銅礦的選擇性浸出和生物堆浸過程的人為可控;研究生物堆浸過程中的物理、化學與生物反應過程,建立生物堆浸工程技術數據庫,實現生物堆浸過程的優(yōu)化控制;研究礦山酸性廢水硫酸還原菌處理技術,回收利用其中的有價金屬銅,實現廢水的達標排放。
(2) 原生硫化銅礦表外礦生物堆浸工程技術
選育對原生硫化銅礦表外礦具有高適應性和高效氧化特性的嗜溫嗜酸菌與嗜熱嗜酸菌;研究表外礦筑堆技術與礦物浸出之間的關聯性,建立合理的、有利于提高生物堆浸效率的大型礦堆筑堆技術體系;研究礦石粒度、嗜溫嗜酸菌與嗜熱嗜酸菌的綜合運用、堆浸過程的氣液傳輸與調控等技術,突破原生硫化銅礦生物堆浸工程的瓶頸技術。
(3) 鎳鈷復雜多金屬礦生物浸出與低濃度高雜質浸出液分離提取技術及裝備
選育和研究高抗砷性能及氧化性優(yōu)良的專屬浸礦細菌;研究鎳鈷選擇性浸出技術和低溫生物堆浸技術,完成柱浸試驗和萬噸級堆浸工業(yè)試驗;研究貧雜生物浸出液分離提取技術與裝備。
(4) 難處理金精礦高效生物浸礦反應器研制
研究生物浸礦反應器對細菌浸礦的影響因素及關聯程度;研究混合與流動、傳質與傳熱等化學工程問題;研究氧和基質的供需、反應動力學、漿體的流變學、連續(xù)處理的穩(wěn)定性等相關工程技術問題;在研究基礎上,研制10m3高效生物浸礦反應器。
4.項目主要考核指標
(1) 成功選育能夠實現高硫銅比次生硫化銅礦選擇性生物堆浸的高效專屬浸礦菌,堆浸周期由8個月縮短為6個月,酸鐵平衡成本由1200元/噸銅減少到600元/噸銅,并形成年產萬噸陰極銅級的次生硫化銅礦選擇性生物堆浸提銅工程示范;
(2) 選育高效嗜溫嗜酸菌與嗜熱嗜酸菌,并應用于原生硫化銅礦表外礦生物堆浸,銅的年浸出達到20%以上,形成原生硫化銅礦表外礦高效嗜溫嗜酸菌與嗜熱嗜酸菌混合堆浸工程示范;
(3) 完成非堿性低品位含砷鎳鈷復雜硫化礦的萬噸礦石級生物堆浸工業(yè)試驗,使礦石中的鎳鈷浸出率均達到70%以上;
(4) 開發(fā)復雜鎳鈷生物浸出液的分離提取技術及裝備,實現從浸出液到產品,鎳、鈷回收率>80%;
(5) 研制難處理金精礦高效生物浸礦反應器的體積為10m3,對于含砷8%的金精礦生物預氧化周期由7天縮短為5天;
(6) 開發(fā)10-15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處理低品位銅、鎳、鈷硫化礦的生物冶金共性關鍵技術,初步建立銅鎳鈷的生物冶金技術體系。
5.項目經費來源及構成
配套經費與國撥經費的比例應超過1:1,項目擬支持的國撥經費為1500萬元人民幣。
6.項目支持年限:4年。
三、注意事項
1.重點項目申請必須針對項目整體任務,針對部分研究內容的申請將視為無效申請。項目申請應提出項目分解(包括任務分解及經費分解)方案,并提出項目任務安排及承擔單位建議(本項目擬分解的任務最多不超過4個)。
2.項目申請團隊的條件和要求:
(a)項目牽頭單位應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注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事業(yè)單位;為確保示范工程的建設,項目要求科研院所與有一定實力和技術力量的相關企業(yè)聯合申請。
(b)本項目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申報單位應自行落實示范工程建設配套經費。
(c)申請單位應具備相關領域的研究基礎條件和良好的前期工作基礎,在生物冶金技術、溶液分離提取和相關裝備研制方面有一定的工作積累。應具有雄厚的科研實力和強大的研究隊伍作為項目支撐。
3.項目牽頭單位與聯合申請單位的關系
多家單位共同申請時,以合作方式落實項目任務,形成有效的合作機制,項目牽頭單位與聯合申請單位之間須具有任務分工。項目牽頭單位負責項目的總體組織協調,督促檢查項目實施情況,負責項目經費的管理與監(jiān)督檢查,協調處理項目執(zhí)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確保項目總體目標的實現。聯合申請單位對項目牽頭單位負責,接受項目牽頭單位的總體指導和計劃安排。項目牽頭單位與聯合申請單位應簽訂研究開發(fā)合作與知識產權歸屬等相關協議。
附件四: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863計劃)資源環(huán)境技術領域“生物冶金關鍵技術研究”重點項目申請指南
一、指南說明
我國銅、鎳等有色金屬礦產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生物冶金技術是降低邊界品位,擴大可利用資源總量的重要途徑。我國生物冶金技術及裝備起步晚、規(guī)模小,與國外有較大差距。本項目針對銅、鎳等復雜低品位資源利用程度與效率低等問題,在現有生物冶金技術研究工作基礎上,選擇有代表性的次生硫化銅礦、原生黃銅礦和低品位鎳鈷硫化礦資源,重點開展專屬菌種的選育與調控技術,次生硫化銅礦生物選擇性浸出工程技術,原生硫化銅礦表外礦生物堆浸工程技術,鎳鈷復雜礦生物浸出以及低濃度復雜浸出液分離提取技術裝備和難處理金精礦大型生物預氧化反應器的設計與制造等研究。形成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冶金技術,為提高低品位復雜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增加可利用礦石儲量提供技術支撐。
此次發(fā)布的是本領域“生物冶金關鍵技術研究”重點項目申請指南。
二、指南內容
1.項目名稱
生物冶金關鍵技術研究
2.項目總體目標
針對我國礦產資源品位低、共伴生礦床多、多集中在西部邊遠地區(qū)的特點,選擇銅鎳鈷等對國民經濟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的有色金屬為突破口,開發(fā)生物冶金關鍵技術,并在已有工業(yè)基礎上形成次生/原生硫化銅礦生物堆浸技術示范工程;形成低品位復雜硫化鎳鈷礦生物浸出技術;形成貧雜生物浸出液的分離提取技術和大型裝備;研制出高效生物浸礦反應器;逐步發(fā)展我國生物冶金技術體系,擴大礦產資源利用范圍,緩解目前有色金屬資源短缺現狀。
3.項目主要研究內容
(1) 低品位次生硫化銅礦選擇性浸出與酸鐵平衡工程技術
研究黃鐵礦與次生硫化銅礦在生物浸出過程中的溶解行為差異,選育專屬浸礦菌,調控堆浸過程中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與專屬浸礦菌的生長,實現次生硫化銅礦的選擇性浸出和生物堆浸過程的人為可控;研究生物堆浸過程中的物理、化學與生物反應過程,建立生物堆浸工程技術數據庫,實現生物堆浸過程的優(yōu)化控制;研究礦山酸性廢水硫酸還原菌處理技術,回收利用其中的有價金屬銅,實現廢水的達標排放。
(2) 原生硫化銅礦表外礦生物堆浸工程技術
選育對原生硫化銅礦表外礦具有高適應性和高效氧化特性的嗜溫嗜酸菌與嗜熱嗜酸菌;研究表外礦筑堆技術與礦物浸出之間的關聯性,建立合理的、有利于提高生物堆浸效率的大型礦堆筑堆技術體系;研究礦石粒度、嗜溫嗜酸菌與嗜熱嗜酸菌的綜合運用、堆浸過程的氣液傳輸與調控等技術,突破原生硫化銅礦生物堆浸工程的瓶頸技術。
(3) 鎳鈷復雜多金屬礦生物浸出與低濃度高雜質浸出液分離提取技術及裝備
選育和研究高抗砷性能及氧化性優(yōu)良的專屬浸礦細菌;研究鎳鈷選擇性浸出技術和低溫生物堆浸技術,完成柱浸試驗和萬噸級堆浸工業(yè)試驗;研究貧雜生物浸出液分離提取技術與裝備。
(4) 難處理金精礦高效生物浸礦反應器研制
研究生物浸礦反應器對細菌浸礦的影響因素及關聯程度;研究混合與流動、傳質與傳熱等化學工程問題;研究氧和基質的供需、反應動力學、漿體的流變學、連續(xù)處理的穩(wěn)定性等相關工程技術問題;在研究基礎上,研制10m3高效生物浸礦反應器。
4.項目主要考核指標
(1) 成功選育能夠實現高硫銅比次生硫化銅礦選擇性生物堆浸的高效專屬浸礦菌,堆浸周期由8個月縮短為6個月,酸鐵平衡成本由1200元/噸銅減少到600元/噸銅,并形成年產萬噸陰極銅級的次生硫化銅礦選擇性生物堆浸提銅工程示范;
(2) 選育高效嗜溫嗜酸菌與嗜熱嗜酸菌,并應用于原生硫化銅礦表外礦生物堆浸,銅的年浸出達到20%以上,形成原生硫化銅礦表外礦高效嗜溫嗜酸菌與嗜熱嗜酸菌混合堆浸工程示范;
(3) 完成非堿性低品位含砷鎳鈷復雜硫化礦的萬噸礦石級生物堆浸工業(yè)試驗,使礦石中的鎳鈷浸出率均達到70%以上;
(4) 開發(fā)復雜鎳鈷生物浸出液的分離提取技術及裝備,實現從浸出液到產品,鎳、鈷回收率>80%;
(5) 研制難處理金精礦高效生物浸礦反應器的體積為10m3,對于含砷8%的金精礦生物預氧化周期由7天縮短為5天;
(6) 開發(fā)10-15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處理低品位銅、鎳、鈷硫化礦的生物冶金共性關鍵技術,初步建立銅鎳鈷的生物冶金技術體系。
5.項目經費來源及構成
配套經費與國撥經費的比例應超過1:1,項目擬支持的國撥經費為1500萬元人民幣。
6.項目支持年限:4年。
三、注意事項
1.重點項目申請必須針對項目整體任務,針對部分研究內容的申請將視為無效申請。項目申請應提出項目分解(包括任務分解及經費分解)方案,并提出項目任務安排及承擔單位建議(本項目擬分解的任務最多不超過4個)。
2.項目申請團隊的條件和要求:
(a)項目牽頭單位應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注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事業(yè)單位;為確保示范工程的建設,項目要求科研院所與有一定實力和技術力量的相關企業(yè)聯合申請。
(b)本項目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申報單位應自行落實示范工程建設配套經費。
(c)申請單位應具備相關領域的研究基礎條件和良好的前期工作基礎,在生物冶金技術、溶液分離提取和相關裝備研制方面有一定的工作積累。應具有雄厚的科研實力和強大的研究隊伍作為項目支撐。
3.項目牽頭單位與聯合申請單位的關系
多家單位共同申請時,以合作方式落實項目任務,形成有效的合作機制,項目牽頭單位與聯合申請單位之間須具有任務分工。項目牽頭單位負責項目的總體組織協調,督促檢查項目實施情況,負責項目經費的管理與監(jiān)督檢查,協調處理項目執(zhí)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確保項目總體目標的實現。聯合申請單位對項目牽頭單位負責,接受項目牽頭單位的總體指導和計劃安排。項目牽頭單位與聯合申請單位應簽訂研究開發(fā)合作與知識產權歸屬等相關協議。
附件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863計劃)資源環(huán)境技術領域“油藏綜合地球物理技術”重點項目申請指南
一、指南說明
油藏綜合地球物理技術是以高精度三維地震、井中地球物理和多波多分量地震信息為基礎,以多維多尺度資料聯合成像、反演和油藏建模為核心的油藏地球物理技術。油藏精細描述和剩余油分布預測是提高油氣藏開發(fā)效益的關鍵,而油藏綜合地球物理技術是精細描述油藏和預測剩余油分布、提高油氣采收率最經濟、最有效的手段,是國際石油工業(yè)界公認的投入產出比最高的技術。針對我國復雜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fā)問題,急需對適合中國陸相沉積特點的油藏綜合地球物理技術進行攻關,形成基于多種地球物理信息綜合的油藏動靜態(tài)描述和建模一體化技術,提高老油田剩余油分布預測的能力和精度。
此次發(fā)布的是本領域“油藏綜合地球物理技術”重點項目申請指南。
二、指南內容
1.項目名稱
油藏綜合地球物理技術
2.項目總體目標
面向非均質油藏描述和剩余油分布預測需求,以高精度三維地震、井中地球物理和多波地震信息為基礎,發(fā)展以多維多尺度資料聯合成像、反演和油藏建模為核心的油藏地球物理技術系列,并開發(fā)相應的油藏地球物理技術特色軟件,提高老油田剩余油分布預測的能力和精度。
3.項目主要研究內容
(1)高精度三維地震數據處理解釋技術
發(fā)展高精度三維地震成像、多參數、多尺度地球物理數據聯合反演技術,提高復雜油藏地震成像和儲層預測精度。突出疊前,如復雜地下構造疊前精細成像、疊前地震屬性分析和疊前地震反演,強調多種信息約束降低多解性和薄層的可檢測性。
(2)井中地球物理數據處理解釋技術
發(fā)展井間地震和VSP成像技術,形成井中地震處理與解釋技術系列,提高油氣儲層地震分辨能力;發(fā)展井地電位數據反演成像及流體識別技術,形成井地電位流體識別的技術系列。
(3)多波多分量地震處理解釋技術
發(fā)展多波多分量地震處理、反演和解釋技術系列,提高巖性和流體識別能力和精度。突出縱橫波聯合解釋和各向異性處理與偏移處理技術,強調縱橫波疊前信息在巖性、裂縫和流體識別和預測中的作用。
(4)陸上時移地震處理解釋技術
發(fā)展時移地震處理和解釋技術,提高剩余油分布預測精度。突出疊前互均化處理和疊前差異解釋技術,強調開采過程的巖石物理機理研究和充分發(fā)揮各種資料在監(jiān)測流體變化中優(yōu)勢。
(5)油藏地球物理綜合解釋及建模技術
形成基于地球物理信息的油藏綜合地質建模技術,提高油藏和剩余油分布預測能力。突出多尺度融合技術,強調巖心、測井、井中地震和地面地震的整合和相互約束作用,全面提高油氣藏動、靜態(tài)描述精度和剩余油分布預測能力。
4.項目主要考核指標
?。?)形成以多維多尺度資料聯合成像、反演和油藏建模為核心的油藏地球物理配套技術系列。
(2)試驗區(qū)塊儲層橫向分辨率明顯提高,斷距識別能力達到5-10米,儲層垂向分辨率達到3-8米,提高老油田剩余油分布預測的能力和精度。
(3)在試驗區(qū)提供10口井位,鉆井成功率90%以上,新增探明儲量500萬噸。
(4)在高精度三維地震、井中地震,井地電位、多波地震、時移地震、油藏綜合建模等研究領域,各形成1-2項專有新技術和相應的特色軟件。
5.項目經費來源及構成
鼓勵參加單位和企業(yè)提供配套經費,配套經費與國撥經費的比例為2:1,項目擬支持的863計劃專項經費控制額為2500萬元人民幣。
6.項目支持年限:4年。
三、注意事項
1.重點項目申請必須針對項目整體任務,針對部分研究內容的申請將視為無效申請。要求項目研究內容試驗均在同一油田區(qū)塊開展,申請單位應提出項目分解(包括任務分解及經費分配方案),提出任務安排及承擔單位建議。
2.項目申請團隊的條件和要求
?。╝)項目牽頭單位應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注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事業(yè)單位;鼓勵企業(yè)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產學研結合的方式聯合申請。
?。╞)申請項目的研究單位應具有從事油藏地球物理技術研發(fā)的相應條件。
(c)申請項目的生產企業(yè)應為國內相關產業(yè)的龍頭企業(yè),具有良好的產業(yè)化技術創(chuàng)新條件和工程技術人才隊伍,企業(yè)自身有充足研發(fā)經費投入,與研發(fā)單位簽訂有技術成果轉讓或合作協議。
3.項目召集人的條件和要求
(a)項目召集人應為我國油藏地球物理技術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學術影響的學科帶頭人,能敏銳把握本領域發(fā)展動向,具有豐富的綜合地球物理技術研發(fā)經驗和工作基礎、較高的學術水平、優(yōu)秀的科研業(yè)績和開拓創(chuàng)新能力;
(b)具有相關工作背景和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
?。╟)能將主要精力用于項目組織協調與研究工作。
4.項目牽頭單位與聯合申請單位的關系
多家單位共同申請時,以合作方式落實課題任務,形成有效的合作機制,項目牽頭單位與聯合申請單位之間須具有任務分工。項目牽頭單位負責項目的總體組織協調,督促檢查項目實施情況,負責項目經費的管理與監(jiān)督檢查,協調處理項目執(zhí)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確保項目總體目標的實現。聯合申請單位對項目牽頭單位負責,接受項目牽頭單位的總體指導和計劃安排。項目牽頭單位與聯合申請單位應簽訂研究開發(fā)合作與知識產權分享等相關協議。
863計劃資源環(huán)境技術領域辦公室
二○○七年五月十四日